中医看病舌苔是基础,只要把舌苔看清楚了,那就基本确定了治疗的方向。方向对了,那么后面的治疗方子或是治疗手段都是对症下药。而且舌苔非常直观,一目了然,因此,在看病的时候,一定要重视舌苔。
舌苔有三观,一是观色泽,二是观厚薄,三是观润燥。
先说色泽。白苔一般主肺与大肠病,主表证、寒证。就五行上来说,白色属肺与大肠,临床上,肺主皮毛,主宣发卫气于表,大肠与肺相表里,如果外邪侵袭,那么无论是从皮毛而入,还是从口鼻而入,肺和大肠总是首当其冲。不过,白苔可见于多种情况,所以如果仅仅根据白苔来辨证是比较困难的,还应该结合舌苔的润燥,舌质的深浅以及全身证候进行判断。如果舌苔薄白而滑,多半是因为体内有寒,或者是外感风寒;若是舌苔薄白而干燥,多半是因为津液不足,如果是外感病,那则是外邪开始化热伤津了。如果苔厚白而滑腻,多半是因为湿浊内盛;若是苔厚白而干燥,则是因为化热伤津液而出现湿浊不化;若是苔白滑黏腻,很可能是身体内有痰饮、湿浊。
黄苔主脾胃病,主里证和热证。一般而言,淡黄苔表示身体里的热比较轻,而深黄苔则表示身体里的热很严重。跟白苔一样,黄苔也需要结合舌苔的润燥、舌质的深浅以及全身证候进行判断。因此,每一种舌象其临床意义也是不同的。舌苔黄厚而干燥的话,则身体内部的热盛了,津液也会因此受损,总是觉得口干舌燥;苔黄干燥且生刺的话,则是里热极盛,津液大伤,五脏六腑大热;舌苔黄厚而腻,则多表现为痰热、食积和湿热内蕴。再说厚薄。舌苔的厚薄,以“见底”和“不见底”为标准,也就是说通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,不能见到舌体的则是厚苔。舌苔总是保持着正常的厚度和结构。中医认为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的,主邪盛入里,肠胃里有宿食,或痰浊停滞,说明病情比较严重。薄苔是正常的,或为表证、虚证。舌苔从薄转厚,那就提示了邪气渐盛,说明病往严重的方向去;反之,如果舌苔由厚转薄的话,那就提示正气胜邪,表示病情在慢慢好转。
最后说润燥。因为口腔中有适量的唾液,所以舌苔表面是润泽的。正常的舌象舌面润泽、不滑不涩、干湿适中。如果水分过多,苔湿润而滑利,这是滑苔,主湿。但是看到病人伸出舌头来却是干枯的,扪之无津液且非常干涩,那就说明此苔为燥苔,主伤阴亏津。舌苔有三观,这三观是要结合起来说的,不能只关注其中一面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。舌苔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,看病也要从整体出发,根据舌苔、舌质的变化情况判断病邪是在表还是在里,疾病是属于寒性的还是热性的,这样看病才能更准确。
《辨舌指南·辨舌之质本》认为正常人的舌头是没有裂纹的,如果有纹那就说明有血衰证,裂纹多少、深浅,反映了血衰证的轻重。裂纹舌多提示热盛伤津,血虚不润。不单是裂纹舌,如舌体红赤,舌面有黄厚苔,也提示脏腑实热。如果舌头是红绛色且没有苔,舌面有裂纹,这多为阴虚液亏之证。舌绛干燥裂纹,为邪热入肝或者是阴液大伤。
苍老舌是指舌质纹理粗糙,形色坚硬的舌象。由于邪气旺盛,正气不衰,所以舌质坚硬苍老。这个苍老舌比较容易判断,因为不论舌色舌苔如何变化,只要是苍老舌就是实证。舌色青而苍老,多是肝经和胆经邪盛;舌黄而苍老,则是因为脾胃两经邪盛;舌红而苍老,则是心与小肠邪盛;舌白而苍老,则是因为肺与大肠邪盛;舌黑而苍老,则是因为肾与膀胱邪盛;舌心绛干而苍老,是胃热上灼心营;舌尖绛干,是心火上炎的表现。
舌不同部位对应不同脏腑。舌左侧对应肝,右侧对应胆;舌尖到其中部之间位置对应心、小肠、肺;舌中间的部分对应脾胃;舌中间到根部的位置对应的是肾、膀胱。
